《祝允明》,此词条收录于12/12,仅供参考
祝允明(1461年1月17日-1526年),长洲(今江苏省苏州市)人,字希哲,自号枝山, 明代书法家、文学家。他和文徵明、王宠、陈道复并称为“吴中四名家”,和唐寅(伯虎)、文徵明、 徐祯卿称为“吴中四才子”(又称“江南四大才子”),是苏州吴门书派的领军人物。
祝允明出生于官宦书香世家,祖父祝颢、外祖父徐有贞都身居高位,他受家庭熏陶,从小便聪明勤学,展现出极佳的书法诗文才能,擅长古文辞,结交了沈周、吴宽、文徵明等良师益友。祝仕途不顺,屡试不第,怀才不遇之感使他的性情思想发生较大转变,在书法艺术上愈加成熟。他直到中年才为官,正德九年(1514)授为广东宁县知县,嘉靖元年(1522)转任为应天府(今南京)通判。嘉靖五年(1526),67岁的祝允明于病中逝世,两年后葬于横山丹霞坞。他的一生处在两极境遇,年少显贵而年老病困离世,为人性情豪放,不拘俗格。
祝允明擅长楷书、行书、草书多种书体,主张尊古复古,临习二王、钟繇等先代书家,在书法上成就颇丰,是明代书坛巨匠。他以草书最为擅长,他的大草不仅突破了当时的风范,也打破了明初以来书坛的沉闷空气,被后人尊为“明代草书第一人”。他的书法代表作《前后赤壁赋》《草书杜甫诗卷》《古诗十九首》等皆为传世墨宝。
祝允明擅长古文辞,文学作品丰富,包括诗(古体、近体、歌行)、赋、散文(记叙、传志、碑版)、小说等。他的文章成就并不高,反而诗歌写得较有特色。他的诗歌含茹六朝,以晚唐为宗,辞藻艳丽,但又不失清新风格。他主张师习古人,创作传统诗文,强调诗和文的不同,对振兴传统文学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,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不负任何法律责任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发送到本站邮箱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